充满淳朴的重庆“泥土味”-梁山灯戏_充满历史的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是哪一座

风水布局 发布者:金楠华

1、充满淳朴的重庆“泥土味”-梁山灯戏

梁山的灯戏大多采用了民众性的题材,梁山灯戏的表演者过去都是在种庄稼又演戏的农民,因为他们都善于表演自己熟悉的山乡风情,以及自己的一些故事。那么,大家对这种拥有自己特色的艺术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灯戏不仅是重庆、四川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而且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梁山灯戏因梁平县史称梁山县而得名的地方戏剧剧种,多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民俗活动期间在民众聚居区上演,特点是小、喜、闹,场面不大、情节简单、人物很少。2006年5月,梁山灯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山灯戏的演变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梁山灯戏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据资料介绍,梁山灯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声腔形成了一个自南岭到秦岭峨眉至武夷山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跨越影响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闽西、陕南、豫西南、皖南、黔东、桂北、粤北等11个省区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戏曲剧种的“梁山调腔系”,这在地方戏曲声腔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国稀有剧种中极为罕见的。

梁山灯戏的艺术特色

造型:梁平纷繁的民间艺术样式中,着名的有梁山蓝印花布,其图案清晰,结构严谨,农家常见的门帘、帐帘、围裙图样,如金鸡报晓、丹凤朝阳、喜鹊闹梅和松、竹、梅等,均具有民间独特的粗犷、朴实风格,给人以浓浓的地域风情。这种艺术样式,后来演变成梁山灯戏的舞美造型。

伴奏:梁山锣鼓是梁平民间的打击乐,它节奏明快,声韵变换奇特,颇有现代摇滚的气势。在旧时梁山,每年都要举行民间锣鼓大赛,而老百姓的红白喜事更要借喧阗的锣鼓张扬。梁山锣鼓最终演变成了梁山灯戏的闹台锣鼓。

唱词:梁山灯戏的唱词主要来源于梁山竹枝词(又名竹枝歌)。梁山竹枝词系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语言通俗音调轻快的特点,内容上多咏当地风土人情和儿女柔情,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竞相效仿,最后形成了梁山灯戏戏曲唱词的表现形式。

唱腔:唱腔来源于薅秧歌。梁山县盛产水稻,薅秧季节,薅秧锣鼓伴着薅秧歌声,响彻田野。农民在薅秧间隙,唱着薅秧歌扮演民间喜剧人物故事自娱自乐。而据专家考证,梁山灯戏胖筒筒腔之灯弦腔的原胚,正是秧歌戏的骨干腔调。还有部分唱腔来源于梁山调。梁山调就是梁山人在山坡、田野吼唱的劳动号子、山歌、薅秧歌腔调,被民间艺人采纳,伴随花灯表演,演唱故事情节。

台词:梁山灯戏因此被专家赞为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和艺术珍品,原因在于梁山灯戏将本地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杂耍的精华溶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梁山灯戏尽管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但由于长期营养不足,犹如困在梁山山林里未能丰满翅羽的山凤,故难登大雅之堂。现在的年轻人都受流行的重庆文化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梁山灯戏面临失传的危机,以梁山调为声腔的梁山灯戏濒临灭绝!

您可能也喜欢:

重庆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文化

重庆巴渝木偶艺术文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

中国龙灯的文化体现“重庆铜梁龙舞”

2、充满历史的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是哪一座

每所大学都会有每所大学最早的历史建筑,那么在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是哪一座,它又有什么样的历史呢?一直都听说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充满了历史性的文化,本期重庆大学文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这个历史。

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建成于1933年(原理学院楼)。“中国式”建筑风格,修建于1930年-1933年。重庆市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由重庆大学的创建人之一沈懋德先生设计。工字型平面,中轴对称。

建筑主体部分为双层带阁楼,屋顶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开老虎窗与与现在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相邻,与文字斋相伴,正门入口前面对重庆大学团结广场,后入口为重大沿江道路—临江路,可以眺望嘉陵江。现在是重庆大学人文学院所在地。

从建筑形态上看第一教学楼的风格,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古典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山”字形,既设有大屋顶、老虎窗和各楼层,又有檀红檐、青匹瓦、朱红门柱,屋顶盖瓦,四檐翘角。中国古典建筑的飞檐在苍茫的暮色中勾画出动人的弧线……在理学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殊魅力!

在重庆大学历史中,理学院不单单是简单的教学楼或学院教学用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始终是校园文化的圣地。

集古建筑文化和不少重大活动、事件为一体。是抗战文化、沙磁变化的历史见证,是重庆大学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人文景观。

1938年2月6日,“重庆沙坪坝文化区自治委员会成立大会”借重庆大学理学院二楼教员休息室举行。会议选举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为该会主任干事。

1939年“三八”妇女节,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的女同学曾经联合邀请邓颖超来重大理学院礼堂演讲。

1939年9月9日至18日,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四次大会在第一教学楼礼堂举行,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并通过了《声讨汪逆兆铭案》等重要议案。

1944年6月21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在第一教学楼门前发表演说。

1946年2月7日,周恩来应重庆大学爱国运动委员会的邀请再次来到重大演讲“中国民主运动的问题”,原计划演讲在理学院礼堂举行,后因听众实在太多,拥挤不下,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才临时决定将演讲地从理学院礼堂移到江边的学生食堂。

另外郭沫若、黄炎陪、邹韬奋、马寅初、于佑伍、王芸生、陶行知等着名人士都曾在第一教学楼作过演讲。

【结束语】当一所学校有一个美的故事,就算你不是就读在那里的学生。也会被它的故事所吸引,所以越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就越是迷人。

3、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的彩调

大家大概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除了山水还有让你惊叹的彩调你大概不知道吧?彩调又被广西人民戏称彩灯,形式通俗易懂,起源于平乐。那么,你想了解关于彩调的更多信息吗?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广西文化吧!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

简介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艺术特色

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唱腔曲牌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脚色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

彩调的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乐,右场为击乐。弦乐有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以调胡为主奏。击乐的锣鼓曲牌较简单,常用的有三点头、一条龙、一钹、四钹等。

同一曲调,可以根据行当、人物和表现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故有“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之说,如按脚色行当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脚腔、丑脚腔、摇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职业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强盗腔、神仙腔等;按劳动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担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妆腔、饮酒腔等。

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道具

彩调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矮桩应用最广。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技法

彩调的表演艺术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征,大部分体现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这两个行当身上,摇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剧种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如“蹩脚步”、“扭丝步”、“蹬踢步”、“试探步”、“横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云步”等。扇子,是彩调“三件宝”(扇子、手帕、彩带)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还可当作用具和兵器,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可能你也喜欢:

独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戏文化

湖北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宜昌丝竹

湖南特色戏曲文化:辰河戏

鱼米之乡-湖南的由来

4、充满“泥土味”的剧种:广西彩调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一个地方。因此,民族的民间音乐与舞蹈都是丰富多彩的,彩调就是最早从民间歌舞和说唱的形式演变形成的“对子调”。它由一男一女对舞欢歌的表演形式形成的。那么,大家对于广西彩调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彩调是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是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主要剧种之一。彩调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