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_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俊一

1、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

我们都知道,广西南宁的工艺品其实是以壮锦最为出名的,因为壮锦历史非常的悠久,在唐宋年间就已经产生,到了明清时间,已经发展的非常稳定与繁荣。那么,大家对于壮族文化的壮锦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可以说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壮锦的织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颇低。全机由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和打花五部分组成。机身包括机床、机架、坐板。装纱包括卷经纱机头、纱笼、布头轴、绑腰、压纱棒。提纱包括纱踩脚、纱吊手、小综线。提花包括花踩脚、花吊手、花笼、编花竹、大综线、综线梁、重锤。打花包括筘、挑花尺、筒、绒梭、纱梭。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织锦人极大考验。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壮锦是全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现在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壮锦这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必须要建立在遵循传统的创新的基础之上。丢弃传统,只能是加速壮锦的消亡;一味守旧,壮锦则会不断地褪色和黯淡……模式上加以突破,不断创新。只有精益求精的产品和合理的经营之道相结合时,手工壮锦才能打破近些年来不景气的局面。

您可能也喜欢:

千古古韵的天籁之音-布依小打音乐

布依族的“天籁之音”-布依民歌

布依族的重要节日“三月三”

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曲艺“削肖贯”

2、为什么壮族崇拜蛙文化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要聚集在中国的南方。不过他们十分的崇拜蛙文化,可以在很多的石壁上看到关于它的刻画。那么壮族为何这么崇拜蛙文化呢?本期的云南少数民族,为你解析。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

3、壮族文化:蚂拐节的习俗

蚂拐节是壮族一个重要的节日,也被叫做青蛙节,这一天壮族人祭拜的不是掌管施云布雨的龙王,而是青蛙,这不得不说是个奇怪的节日。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蚂拐节的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找蚂拐

正月初一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按惯例取两只,一公一母。并交由主持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将蚂拐装入一节剖开的竹筒内(称“蚂拐棺”),合好绑紧,用彩色纸糊面。第二天,青少年们抬着“蚂拐”巡游本屯各户,念诵祝词。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祭蚂拐

正月十五日,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纸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地葬蚂拐日期

例如东兰县巴畴乡的巴英屯是二月初二,金谷乡弄法屯是二月初三,而大同乡切近屯则在正月二十八,但都在正月二十五至二月初七这段时间内。葬蚂拐的仪式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巴畴乡巴英屯仪式最为隆重,每次活动总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内容也很丰富。以此为例简述。

这天早饭后,屯里响起三声“地炮”,青年们就扛上四面铜鼓上村边高坡上敲打,直到傍晚才回家。晚上全屯男女老少汇集纸幡下,举行葬蚂拐仪式。葬蚂拐前,先将去年旧尸骨取出,观其颜色,据说骨黄预示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骨白则干旱,五谷歉收,而棉花却丰收;骨黑则庄稼、人畜有病有灾。然后,由一老者念诵祭词,埋葬新蚂拐。

化装表演

葬蚂拐前,外村赶热闹的后生源源而来,此时,两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烂蚊帐裹身,扮成“蚂拐公”和“蚂拐婆”,在一群各戴七丑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蚂拐仔”的护卫下走进人群中,众人自动让出一条三四米宽的过道来。约成俗定,这条过道一直到散场也无人敢去侵犯。

“蚂拐公”和“蚂拐婆”过过道和巡垌一周之后,即悄然离去。“蚂拐仔”们则留下维护秩序。之后,过道上出现“算命先生”、“渔翁”、“卖药郎”等几个角色,按角色持道具作兴表演,内容均为预祝新年万事如意,消灾除难,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接着两男两女(女的也由男的装扮)在过道上齐唱赶鬼歌。这一过程,如今大多地方已经从简不盛行了。

对歌

主持人宣布歌场纪律,与一人齐唱开场歌后,蚂拐歌会开始,十多几十对歌手按男女分排,双双对对唱山歌。内容有天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生产劳动等,但大量的还是恋爱歌,直唱到天亮,并约定下次歌会再会后才结束。至此,整个蚂拐节就在天亮以后结束了。

您可能也喜欢:

内容丰富的彝族风俗与文化

烟盒舞的历史溯源及鲜明特色

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英吉沙小刀

苗族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傩文化

4、壮族文化:壮族民歌的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而壮族的民歌特别发达,不论男女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学习山歌,父母也会将山歌交给自己的子女。

那么,在壮族文化中,壮族民歌有什么特点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二、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古人虽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等句以及“推敲”的典故来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但同样有曹植七步作成名诗的“快手”敏才。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为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速度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二、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壮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故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

您可能也喜欢:

壮族文化:莫一大王节的传说

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布依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六

5、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壮锦

喜欢一个民族就必须从它的文化来深入了解。壮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其中闻名海内外的是壮族的桂林山水,以秀丽的群山峻岭和清澈特色的河流而出名。但是你知道壮族的壮锦也是让人忍不住赞叹的吗!

那么,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看看广西文化吧!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又改称为壮。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壮锦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

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起源与传说

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忻城县土司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相传,有一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考古证实,早在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多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

可能你也喜欢:

极具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打乐

悠久的传统习俗西塞神舟会文化

器乐艺术代表体裁的宜昌丝竹

兴山三度音程的兴山民歌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