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结婚风俗,你了解多少?_山西各地小年风俗

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楠

1、山西结婚风俗,你了解多少?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婚礼也是从简。本期小编就要带你去山西文化了解山西的结婚风俗。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

2、山西各地小年风俗

在我国民间有传统的祭灶日,又叫做小年,时间各地不一,北方多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有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还有些船家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五,日期不尽相同,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不是完全一致的,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山西各地小年风俗。

小年又称为祭灶日。在山西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少数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在祭灶后所有过年的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有各种戏剧故事,还有各种寓意好兆头的图案。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3、合肥结婚的风俗文化,你了解吗?

中国是礼仪之邦,结婚又是人一辈子的大事,所以在我国的各个地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婚姻嫁娶。长期以来,每个地方都形成当地特色的婚俗。在合肥,也有特别的结婚习俗,体现了丰富的合肥文化内涵,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合肥的传统婚俗,突显合肥地域文化的特色,汇南北婚俗之精髓,又不失个性。如在成婚那天,合肥的新娘进洞房前,要与新郎交换鞋穿,双方穿着对方的鞋,共入洞房,表示夫妻同行和谐(鞋),白头到老。

花轿将至男家时,以三声炮通报,男家也放鞭炮迎接。临门,先由两位长嫂各持一火把迅速绕轿一周,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气,这叫“燎轿”。然后,新郎在轿前长揖三次,恭请新娘下轿。接着,“全福人”打开轿帘,由大姑小姑扶新娘下轿,并说:“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此时,大门紧闭,必须由新娘上前喊道:“娘!开门。”这叫“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一切都听婆婆吩咐。”有问必答,直到满意后才开门让进。合肥有些地方,故意把喜轿拦在门外,叫也不开,谓之“憋性子”。

新娘下轿时,有一位“全福人”手拿米斗或簸箕,装上米谷和豆子,往轿里和地上抛撒。近代,改用金银纸屑。新娘下轿后,脚仍不能沾地,由几块红毡或布袋铺在路面,交替向前延伸,新娘一一踩过,谓“传袋”,旁边有人喊“一代传一代,十代传十代……”一直喊到万代才罢。

合肥过去有给新娘挑盖头的习俗,就是在客人中选一能唱者,用秤杆挑盖头,边挑边唱:“小小秤杆圆溜溜,出在鲁班山里头。张班砍来李班修,一路明星照到头。拿到长街做买卖,人家请俺挑盖头。我把盖头挑起来,娘婆二家都发财……”唱完挑起盖头就走,后由东家用香烟、糖果等物换回。气氛十分欢乐。

闹房,有文闹和武闹,文闹是新人对诗、对唱、互相考问。武闹,有的出于善意,只是语言动作粗了些;有的则过于庸俗,甚至野蛮,如把新娘按倒在床上,脱鞋脱袜,扒衣服,语言带挑逗性,甚至不堪入耳。无论文闹或武闹,家人一般不予阻拦,称“闹发闹发,越闹越发”。通过闹房增加欢乐喜庆气氛,同时尽快克服男女生疏感,打破僵持局面,促进感情融洽。

闹房至半夜,吹鼓手吹起喇叭,大放鞭炮“送房”,亲友告辞。伴娘送来酒菜与成双碗筷,新人喝“交杯酒”,旧时称“合卺”,是指新郎新娘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的意思,古时合卺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匏就是匏瓜,俗称葫芦。匏瓜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又合二为一,因为匏“苦不可食”,用其盛酒,象征同甘共苦,成琴瑟之合,合而生育,共建美好生活。后来改为喝交杯酒,所用器皿,由匏改用酒杯。所谓交杯,即新郎、新娘各执一杯,先喝一口,然后换杯互饮。现在为手臂交叉,互饮对方杯中酒。

饮过交杯酒,伴娘和“全福人”等告辞,新婚夫妇铺被就寝。

有的地方在新人就寝之后,有人躲在窗沿下偷听新婚夫妇窃窃私语。合肥民间有“三听”,即“婆母听”、“姑嫂听”、“亲友听”。“婆母听”有的是“听病变”,以防房事发生意外;有的是“听人品”,从言语察看新娘的品行。“姑嫂听”主要是从新娘的言语中看以后是否好处;“亲友听”大都是恶作剧,找些笑料。有些新人早有准备,整夜没有声响。

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归宁”,俗称“回门”。夫妇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回门的意义不仅在于女儿探望父母和其它娘家人,同时因女儿嫁夫,人生巨变,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又难以对外人启齿,只好利用这个机会当面请教母亲。对新郎来说,拜门认亲熟悉岳父家庭和亲属关系,以便增进往来。父母通过接送、过礼、进餐,表达心理祝愿,规劝女儿、女婿。回门一般是当日返回。肥西高刘一带,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女儿,住满一个整月,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4、一起了解侗族结婚风俗

对于结婚,很多的女孩子都幻想过自己未来会怎么样结婚,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未来的一切一切。结婚也是有很多要注意的事项的。接下来小编就带你去侗族文化了解侗族的结婚风俗。

侗族婚姻多是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

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

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5、甘肃结婚风俗,你了解多少?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传统文化的精粹。在甘肃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甘肃传统婚礼中一系列的繁文缛节,说明甘肃的婚礼习俗依然保留了旧的传统和礼仪。下面就让我们赶紧去了解看看吧。

历史上的甘肃,是一个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互影响的地区,在重视传统婚礼程序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民族文化融会的烙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婚姻民俗。甘肃地区的汉族婚礼虽延续了传统六礼的内容,但在程序上有所简化,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包括议婚订婚下彩选定婚期婚礼回门等内容。

1、议婚:旧时甘肃汉族缔结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不见面,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男方请媒人寻访合适的女子,备礼物去女方家说亲,称为议婚。议婚的内容包括青年男女的姓名年龄属相人品健康状况,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财产地位为人口碑,男女双方和家庭各有什么要求等。

如果女方同意,即将姓名生辰八字告知媒人,或用红纸写好交媒人提供男方。男家请人推卜合婚,如果八字相合男女两家诸事顺当,“以银饰为仪,将子平家合定庚命复于女氏”。也就是说,如果男女八字相合,男方就会以银饰为礼,将八字相合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俗称“回小八字”。若八字不合或诸事不顺,则将礼物退还作罢。

2、订婚:挑选双月双日(良辰吉日)订婚,媒人领求婚者,带上成双的衣服或布料点心连瓶酒(两瓶酒用红头绳捆在一起,上贴红纸写“天地良缘,百年好合”)去女方家。女方家请来至亲盛情招待,喝完连瓶酒就算定了婚。男方回去时,女方家在空酒瓶中盛满粮食(米或麦子)发面艾枣儿让男方带回去,象征“米面夫妻夫妻相爱发财致富早生儿子”之意。

这种隆重而繁琐的订婚仪式显示了对婚姻的高度重视。现在这种订婚的礼仪在甘肃还是保留下来了。很多传统的家庭在订婚中还是这么做的。

3、下彩:订婚后,男方逢年过节或平时都可去女方家。每去一次,必带一份薄礼。结婚前一年或几个月要下彩礼,俗叫“下酒”。男方备好衣物彩礼喜酒两瓶礼酥糕点糖果红枣核桃染红的熟鸡蛋鲜肉双条等十多样礼物,用红纸条束之,上贴红双喜字,置于抬盒内(称“盒子”)抬送女家。

女家院中设方桌,将礼品置上。女家子侄辈上香礼拜,祭天地和祖宗,叫“扣盒子”。男家给上香者以“喜眉钱”也称“堰酒瓶钱”。呈上礼单,拍三下开盒亮彩礼,叫“拍盒子”,请亲属来宾参观。女方设席款待,规模要比订婚时丰盛。席中盛上加盖鲜汤一碗,让男家来宾揭盖品尝,称为“尝汤”,男家须以小钱给厨师,称为“尝汤钱”。

4、选定婚期:婚姻大事关系到男女双方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因而人们对婚期的选定格外慎重。男方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定结婚吉日后,请媒人去女方家商定,称为“请期”。女方同意后,即在结婚前十天,将婚娶事项由媒人同女家商妥,叫“通话”。

5、婚礼:两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择日举行婚礼。女方在结婚前一日宴请亲友贺喜,俗称“添箱”,多送首饰衣物器皿钱等。女方家设宴招待比较简单,择选至亲若干人随姑娘去男方家做客,称“喜客”。给姑娘陪嫁妆,据家境而异,一般是一对箱子毡被衣服及鞋袜梳妆用具等,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要陪嫁一对碗,叫“衣饭碗”,义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女方还要给婆家公婆至亲长辈及兄嫂各带一件见面礼物,多为枕顶鞋袜之类的东西,在婚礼上认亲见面时赠送,俗叫“抬礼”。

过去,男方家在结婚之日至少要备轿两辆或驴马,按所选吉时迎娶媳妇。以前甘肃人娶亲时新郎不亲自迎娶。娶亲去的人数为单,讲究去单来双,其中要有妇女一人,谓之“娶亲奶奶”,此人要选合属相的,父母丈夫儿女都齐全的,俗称“全焕人儿”。到女家要带上“报恩索”,即给女方父母送的礼物布料,还要带上花馍馍肉方子(4根猪肋条肉)及酒等。

娶亲人到女家门前,女家子侄辈故意闭门不开。男家娶亲人从门缝塞入“开门钱”后,便开门引娶亲者进入。在堂内陈设礼品,先以酒祭祀“天地祖宗”后,向女方长辈敬酒称“看盅儿”,并以“答谢钱”酬赠女家养女之恩,相互推让后女方受之。随即引娶亲傧客就宴,后由女傧为新娘梳妆,新娘身穿束衣,头顶盖头。出娘家门前,要手拿一把筷子,转身抛在地上,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钱财,同时,女方家的人要偷偷地把轿上的东西藏起,临走时让女婿出钱赎回。

新娘上下轿要有合属相的亲人抱上,最好是舅舅,俗叫“抱轿”。新娘离开娘家时要哭,称为“哭嫁”。哭得越凶越好,否则会被人耻笑。新娘花轿到男家门口,两位女傧出门迎接,放鞭炮打锣,用和着盐五谷杂粮的彩色纸花打身,以示驱邪,这时不合属相的人要暂时回避。新郎在庭院等候,与新娘拜堂成亲。一般男左女右,行三叩首礼(拜天地祖先父母),然后夫妇互拜,最后拜来宾,这时主持人要说一些生财纳福尊老爱幼早生贵子之类的吉利话。

尔后,新婚夫妇给父母及至亲长辈敬酒磕头馈赠礼品,这叫“抬礼认亲”,有的女方陪嫁的东西这时让小姑开箱展示与众,叫“摆针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攀比之风。女方给新女婿做一身衣服或鞋袜腰带,在婚礼上由新娘的弟妹或侄辈呈上让新郎试穿。这时新郎的同辈人用腰带将新郎束住紧勒,让他掏钱给呈盘的人,这叫“掏腰包”。然后,由新娘家的“喜客”把家里带来的长面亲自下到锅里,给新娘新郎每人盛上两碗,让他们坐在一起吃完,表示情深意长,白头到老。

婚礼结束,众人把门,新婚夫妇抢先进入新房,认为谁先进入新房,将来谁就当家。新房窗户要用红纸糊,在新娘进房时由新娘拆破窗纸。晚上闹新房,俗称“闹床”。闹新房甚为随便开放,而且无论长幼,有“三天的新媳妇没大小”之说。

新婚头天晚上,新郎家还选一位身体健康儿女多的中年妇女给新房铺床,边铺边念“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再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并在炕头被中撒核桃红枣糖果等,称为“撒帐”,象征团圆早生贵子之意。同时,新郎家还要找一位属相相合的未婚男子守床,俗叫“压床”。

6、回门:新婚后第三天早晨,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门”,拜岳父母及女方亲族。回门要趁早出门,忌讳叫路人看见,在娘家招待后及早于午前返回。新娘始入厨房擀一顿“示手长面”,谓之“试刀面”,以鉴定考核新娘“茶饭”技术的优劣和是否麻利干练。婚后月内,男方还要携带酒礼答谢媒人。至此,一个隆重的婚礼才算结束。

猜你可能也喜欢:

安徽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盘点醒目的南宁地标性建筑

安徽出好酒,安徽酒文化介绍

南宁结婚习俗知多少呢?

6、猜你喜欢: